随着教师成长计划的成长导师陆续出发,2018希沃公益行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过程中,不仅为受援学校培训了“一支带不走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”,给大山孩子带去希望,也留下一个个朴实却触动人心的故事。每个故事都透着对教育的爱与执着,点点滴滴值得珍藏、回味,值得与大家分享。2018希沃公益行系列支教故事之《“二胡赴滇”,看见改变一点一点在发生……》,你我一同品读。
撰稿人:希沃教育研究院院长胡婷玉 云南六沟小学支援者
心存敬畏,“二胡赴滇”
这大概是我去过最小的行政单位——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鱼洞村六沟组的六沟小学,是我要去支教的学校。在准备过程中,了解到学校的教室里原本有投影,但老师们几乎不用,也没网络。我陷入思考:我们去了能为学校做些什么?能给老师、孩子们留下什么?
对公益支教一直心存敬畏。从报名后到支教前一天,近半个月时间,几乎一有空就翻出希沃学院看课自学,不知不觉竟累计看了400多分钟。我想,去到了就一定要做好。
转眼就到出发的日子,和我搭档的公益成长导师是浙江乌镇植才小学的胡颖老师,我俩笑称是“二胡赴滇”。胡颖老师是植材小学教导处副主任、教改之星,有很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经验。第一天,胡老师从浙江到上海,先抵贵州,再到云南,从高铁换飞机再换汽车,整整奔波一天的时间跨四省才到达云南果珠乡。虽然疲惫,但我们都很兴奋,期待早点见到六沟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。
六沟初印象:是校长,也是家长
六沟小学地处大山深处,附近的孩子每天上学,都是步行。有的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,山路湿滑泥泞,孩子们的鞋子和裤腿常常沾满泥浆。
到学校的第一天,有两件事感触非常深。
一是买菜做饭的校长。赵校长是年轻的90后,操持着学校里里外外的大小事情,人称“小鬼当家”。六沟小学有9位老师、150名学生,学校提供营养午餐,人手不够,食材都是校长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。
这里的校长和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,不仅要做饭,学校里七七八八的事务,几乎都是大家一起动手完成的。比如赵校长总是在培训中间向我告假,胡老师,我先出去看一下学生(临近放学,赵校长放心不下学生);比如食堂搬家,男老师们又离开教室,齐刷刷地干活儿去了。
他们是校长、是老师,又是这150个孩子的家长,不仅要上课,还要操心“家长里短”。
(正在厨房忙活的校长)
二是孩子们的营养午餐。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一顿营养午餐,两素一荤一汤。到午饭时间,校园里一下热闹了起来,只见孩子们拿着餐具笑说着欢快地来到食堂门前,又规规矩矩地排队打饭。10月中旬的果珠乡阴冷、潮湿,但饭菜热气腾腾。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企盼,打好饭菜后一个个心满意足。
这样的情景让我心里顿时觉得满满的温暖,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学校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?在这里,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,还是一个温暖的家,守护着这些留守的孩子,给他们遮风挡雨,让他们吃上一顿热腾腾的有营养的饭菜。
改变一点一点在发生
培训的行程很紧凑,短短的一周内,老师们不仅要学会基础的设备使用,还要学会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。老师们在这一周时间里很辛苦,由于老师们要早起赶路或照看学生,以往的中午,他们都要午休。但这整周的午休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全都用来参加培训了,中午不能睡,不住校的老师晚上回到家也已经夜深了。